端 午 節
民俗節慶端午節就是要辦跟民俗有關的活動。本團提供民俗技藝如捏麵人、畫糖人、香包教學等等各式各樣民俗活動,讓端午節的活動更豐富。
端午節是在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為「重五」,也叫做「五月節」。 古人稱五月是「百毒之月」,原因是時序已進入夏季,各種蚊、蟲、大肆出現,活動頻繁,所以端午節的許多習俗都與避邪有關。端午節最令人期盼的活動便是划龍舟 , 台灣各地的主要河川在當天都會舉行盛大的龍舟競賽 , 為了驅除疾厄 , 端午節時可見住家門口都掛菖蒲和艾草 ,來驅邪。
端午節有那些習俗活動呢? 划龍船、吃粽子、戴香包. 為什麼要做這些事呢?那端午節的由來?又是如何呢? 紀念二千多年前,偉大詩人屈原投江之死的事。屈原救國的願望破滅了,在極度憂憤悲慟的心境下,於公元前 278 年 (屈原六十二歲時) 農曆五月五日縱路投入波濤洶湧的汨羅江。
楚國人民聞訊,紛紛趕著划船去追他;但追至洞庭湖上,已不見縱影。這便成了每年此日競賽龍舟的起端。 之後,人們每年迫個時候,都把米撒入江中以祭祀他。但由於人們祭屈原的米,都讓江上的蛟龍吃掉,故後來人們改用楝葉、蘆葉和五彩絲包裹粽子。此後,歷代沿襲下來,便演變成端午節吃棕子的風俗。
另外也有傳說白蛇白素貞,為了報答許仙的恩惠,與許仙結為夫妻的淒美的愛情故事,傳說端午節當天白蛇喝了雄黃酒,差點現出蛇形,加上法海白蛇及水淹金山寺的情節,都是膾炙人口的民間戲曲的曲目。
五月五過端午,每年到了端午節,很多民眾順應民俗在家門口掛起菖蒲和艾草,而小朋友則戴上香包?到底掛菖蒲、艾草和香包有什麼意義?追溯端午節的由來可發現是為了提醒民眾驅邪避惡,以求身心平安,可說是古代的「衛生節」,許多端午民俗如掛菖蒲、艾草和香包,甚至喝雄黃酒等都與此相關,端午之後天氣開始炎熱,正是蚊蟲滋生,瘟疫漸多的季節,此時古人就用艾草、菖蒲綁成一束掛在門口,用來除毒害。艾草代表招百福,且其氣味濃厚,可以驅除蚊蟲、去瘴氣,而菖蒲因為葉形呈劍型,象徵卻除不祥的寶相,插在門口可以辟邪。至於喝雄黃酒也是一樣,都認為有消毒防疫的功效,戴香包也是一樣的意義,傳統香包多半只有老虎和公雞兩種造型,老虎造型取其為百獸之王,可以驅邪,做成公雞則是因為雞會吃蟲。
除了這些習俗,台灣端午節還有打「午時水」的風俗,也就是在端午節正中午時打井水洗澡,據說有治病的功效。 市面上的香包多半發展成卡通照型,本團老師用客家花布做成成粽子型的香包讓大家欣賞,而且帶出去絕對是獨一無二的香包。
香包製作 圖1 | 香包製作 圖2 | 香包製作 圖3 |